自耕农社会、财务自由与《心流》

一、定投

二、随笔

01

看温铁军教授写的《从农业1.0到农业4.0》,里面提到了一种大农场农业模式,是以英美为代表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最为典型的就是外来殖民者作为农场主,靠大规模减少原住民人口而形成的大规模农业

因为美国人少地多,又率先发明农用拖拉机,所以农业的工业化和机械化推进得就比较快,形成了大农场农业模式

后来在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下,大量投机性金融资本直接介入农业产业链,

通过农产品期货和现货交易等金融手段,向发展中国家输出资本主义农业发展模式,比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乃至菲律宾

02

最后温铁军教授总结了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对于中国是否有借鉴意义:

“美洲大陆和大洋洲的大农场农业模式天然带有新大陆殖民地的属性。

总体上看,这种大规模、产业化的农业模式是去本土化、去原住民、单一化的,

是新大陆殖民地特殊条件下历史演化的产物,是殖民掠夺乃至种族屠杀的历史结果,

也是今天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扩张、圈占土地、控制发展中国家农业的现实体现,由此导致土地的集中兼并乃至奴隶劳作。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产生的前提比较血腥与残忍,现实的形态很多是非正义的,

由此,从其源头与形成过程上看,条件非常特殊,尤其是不符合旧大陆原住民国家的基本国情,

目的与结果都无法说是合理的,满足不了公平发展的要求,

因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对于其他国家,特别是在新时代针对中国“生态转型与农业可持续”而言,不具有借鉴与推广的意义。”

03

中间写了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莱茵模式,但也有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欧洲农业是以福利社会为基础,所以财务负担过重,也对中国不具有直接借鉴意义

后面温铁军教授歌颂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原住民的小农经济模式,特别是“自耕农经济”

东亚国家的特点是人多耕地少,比如中国,自古以来的人口密度一直很大,生存条件与人口增长受到自然资源条件直接且强烈的制约,进而被逼迫着形成以自耕农为主的农业生产方式,

温铁军教授认为,应对和平时期人多地少的国情矛盾,这是既精耕细作又维护资源永续的可持续农业模式

简单一点说,东亚小农经济是指以家庭为单位从事小规模农业与手工业生产的经济形态,具有自担风险、自负盈亏的经济运行机制

04

古代西方与东亚在社会形态上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秦始皇统一华夏,比欧洲更加的“政治早熟”!

西方封建制:

西方的中世纪是典型的“封建制”,从上到下都是“长子继承制”

由长子继承家产与爵位,弟弟们只能去外边谋生,或从商,或殖民

因此有利于维护财产与土地所有权的集中

东亚宗法制:

东亚(除了日本)古代自耕农社会实施的是“分户析产制”

即土地要在兄弟之间平均分配,进而形成分家的习俗规则,最终农户的数量越来越多,所拥有的土地越来越零碎分散

这仅是家庭内部的规则习俗,从国家到社区都有这样的要求,借此可以增加政府的税收与劳役的来源,

即在“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这样的一种自然禀赋基础上,土地在全社会是倾向于均分的

结果是,即便是土地一直在不断地发生买卖与集中兼并,但“分户析产”的制度使土地不可能大规模且长期集中,自耕农经营成为常态

这也是近代特别是二战后东亚国家和地区普遍进行土改,形成自耕农业普遍化的基本原因

05

我总结了一下,自耕农社会的好处有哪些?

1、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比较成熟与稳定的乡村治理模式

2、遵循生态规律,注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精耕细作

3、实现可持续发展

4、不需要对外掠夺和侵略

5、农民不容易造反,局势稳定

6、抑制土地兼并

06

当然,其实温铁军教授的观点还是有很多争议的,但是迎合了决策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也是我们很多中国人的一种精神追求

农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根本,这也是为什么我国一直对于农业如此重视,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

综合上面的自耕农的分析,自古以来我国就是“重农抑商”的,这个作为决策者的角度其实是有道理的

这样也很好的理解了前几天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网络游戏管理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家长们与自媒体们的不同反应,“重农抑商”是本质

但是随着城市化和互联网的到来,很多农民变成了市民,变成了生意人、从商者、企业家、股民、自媒体人、服务人员,那么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就又不一样了

但沉默的,其实是大多数

07

前段时间在B站看到YouCore提出的一个话题:我们为什么注定无法财务自由?

他抛了一个结论:财务自由的本质是剥削

财务自由是指,不劳动的情况下,已有资产的财产性收入会高于所需的支出

人类财富的产生和增长只能依靠劳动(资本对社会财富增长的推动也是通过对劳动的促进实现的)

因此当一个人放弃劳动,仅靠资本增殖来维持生活,他就已经处于剥削别人的状态了

一个进入我们所谓财务自由状态的人,至少属于食利阶层(Rentier)

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劳动生产率,但超过一定的程度后资本又会阻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食利阶层(也就是财务自由的人)多了后就会给社会带来三大危害:

1、好逸恶劳的风气

2、社会道德的滑坡

3、社会阶层的固化

08

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名作《21世纪资本论》中就尖锐地指出:

由于资本回报率倾向于高于经济增长率….我们正在倒退回“承袭制资本主义”的年代。

在这样的制度下,经济的制高点不仅由财富决定,还由继承的财富决定,因而出身要比后天的努力和才能更重要…最富有的那批人不是因为劳动创造了财富,只是因为他们本来就富有。

一句话:人生而不平等。

根据托马斯·皮凯蒂的测算,假如一个社会里资本的收入比重超过国民收入的50%的话,资本会吞噬社会绝大部分收入,财富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里。

全国顶层0.1%的人掌握了20%的财富,1%的人掌握了60%的财富,10%的人掌握了90%的财富,底层的50%人口财富几乎为零。

社会将出现依靠丰厚遗产过着优雅奢靡的食利阶层,而依靠高智商、高学历和勤奋工作上升到上流社会的机会等于零,因为资本根本不给劳动和勤奋机会。

食利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高了后,不会出现我们期待的人人都可以靠吃利息过上幸福的生活。

09

YouCore给出了替代财务自由的方法:

1、控制物质欲望

2、提高精神追求

3、练就一身本领

如果财务自由代表是不用为钱所迫做不喜欢的事、心情放松愉悦、有一定的风险保障

那么,不追求财富,直接追求最终结果不就好了?

我们之所以期盼着财务自由,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好逸恶劳的人性

但对于这个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来说,财务自由注定是无法实现的,它永远只能是极少数人的事

我今年为什么说遇到最棒的一本书就是《心流》?

我觉得按照这本书追求的状态,可以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

10

当然,用经济学反对以上关于温铁军教授和YouCore的观点也很简单

比如经济不能停止增长,科技可以创造增量,未来可以剥削机器人

能持续进入心流状态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人对物质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但是对于每个具体的个人来讲,也许像爱迪生一样进入心流状态才是最佳选择,这样反而能够产生副产品:财务自由

11

其他事项:

Dr.Liu邀请我6点晨跑

今晚圣诞老人到访

三、时间

1、22:21-07:29 9小时8分钟 睡觉

2、07:29-07:52 23分钟 更衣、洗漱

3、07:52-08:52 1小时 送R上学、超市购物、过早

4、08:52-09:21 29分钟 如厕、看锵锵三分钟的美女论

5、09:21-10:32 1小时11分钟 补日记、定投、发文

6、10:32-11:32 1小时 关注流量、看短视频

7、11:32-11:51 19分钟 十平台发文

8、11:51-12:37 46分钟 开车去窑湾、午餐

9、12:37-12:45 8分钟 关注流量

10、12:45-13:01 16分钟 看短视频、看书

11、13:01-13:38 37分钟 看装修进度、回家

12、13:38-14:15 37分钟 看短视频

13、14:15-15:19 1小时4分钟 听音频《秩序》、午睡、看公众号

14、15:19-15:29 10分钟 打坐、补日记

15、15:29-15:51 22分钟 看书

16、15:51-17:34 1小时43分钟 接R放学、买面包、送R打乒乓、DIY洗车 

17、17:34-18:20 46分钟 理发、接R回家

18、18:20-18:40 20分钟 晚餐

19、18:40-18:54 14分钟 看新闻

20、18:54-19:10 16分钟 打坐

21、19:10-19:28 18分钟 洗碗

22、19:28-19:57 29分钟 关注流量

23、19:57-20:27 30分钟 看书《从农业1.0到农业4.0》至205页

24、20:27-20:44 17分钟 洗澡

25、20:44-20:54 10分钟 打坐、迎接圣诞老人到访

26、20:54-21:07 13分钟 关注流量

27、21:07-21:31 24分钟 打坐

28、21:31-21:43 12分钟 看新闻

29、21:43-11:06 1小时23分钟 哄娃睡觉、听音频《柏林传》入睡

——彭壮20231225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