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壮:未来中国历史级别的科技公司会怎样诞生?

01

伟大的企业必然诞生在一个伟大的国家和一个伟大的行业里,因为首先你要有一个足够大的基本盘

比如在委内瑞拉产生一个世界级公司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中国因为足够大,发展也足够快,现在从商业角度来讲,中国已经是一个很伟大的国家,但伟大的国家里也不是每个行业都能产生伟大的企业

它产生在那些存在大规模技术或者市场突变后,实现了超常规发展的领域里

02

小公司要创新,可以先跟大企业做生意,再想办法通过补齐他的原生性不足,进而把自己成长起来

人们通常认为小公司创新能力更强,毕竟有大量硅谷小公司的创业神话在演义,几个辍学的高中生凭创新一夜暴富,但这种判断很可能是“可得性偏差”,硅谷故事只不过更耀眼而已

真正创新的主力还是大企业,大企业投入在研发中的费用总额肯定高于小公司的研发费用总额,而且大企业的研发效率也更高

像任正非、乔布斯、比尔·盖茨这些人,不都是小公司创新的榜样吗?

是,但他们当时之所以能创业成功,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之上,任正非是香港鸿年公司代理商,乔布斯靠的是大公司建立的生态环境,比尔·盖茨指望的是 IBM 的订单,而现在人们把他们当榜样,恰恰是因为他们的公司变大了

03

小公司要做巨头,可以先跟现有的巨头做生意,要么成为大公司的代理商,要么成为他们的供应商

大公司也想创新,但会受限于目前的大公司的体制、利益关系、资源和管理等问题陷入“创新者的窘境”

如果没有1990年代初的电信业改革,大概就不会有之后的两家著名公司——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

给这两家著名公司做硬件服务的那个公司,慢慢生长成了今天的华为

给分拆后进行相对市场化竞争的电信运营商做软件服务的那家公司,就是腾讯,腾讯最早是给运营商或者运营商相关做通讯服务和相关软件的,包括BP机软件,从这开始,腾讯才进入了这个行业,才有了这个商业机会

04

1980 年,IBM公司推出了一款PC机(个人电脑),价格便宜可以用于家庭,但是没有操作系统,因为IBM 不屑于自己开发一个操作系统,搞UNIX的公司也没在意专门给个人电脑开发一个版本

这就给了一家叫做“微软”的小公司机会,微软从别人那里收购了一款小操作系统,叫 DOS,修改之后授权给 IBM 的PC机安装,但自己保留了著作权

当时PC机刚刚出现,但是搞PC机的并不是只有 IBM一家,别家再搞PC机也有操作系统的需求,正好微软有现成的,就直接授权安装。

整个80年代到90年代,微软的操作系统都被业界专业人士嘲笑,跟UNIX相比,DOS的性能差、安全低、结构不合理

但不管你喜不喜欢它,PC机上装的都是它,这时候如果有开发者要开发专门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软件,比如游戏之类,就必须是在微软的平台之下。

微软既不是漂亮国搞“Made In America”计划扶植起来的,也不是大公司靠资金和垄断地位研发出来的产物,也不是用爱国主义捧起来的

那时候PC机刚刚出现,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将会迅速流行,大公司还看不起这个小市场,谁也没想到给个人电脑做操作系统将会比给传统计算机开发软件更赚钱,微软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貌似必然又偶然间产生的

也就是说,微软的操作系统是跟着个人电脑这个新事物一起兴起的,后来DOS变成了图形界面的 Windows

05

从PC机时代微软的Windows系统,到手机时代苹果和谷歌的IOS系统和安卓系统,每次兴起的小公司都是随着新事物一起兴起的

手机行业遇到瓶颈后,未来的新终端是什么?

未来那些装不进手机的东西自己本身就可以变成了终端!比如跑步机、体脂称、汽车等等,这需要万物皆终端,也就是——物联网时代!

比如小米公司的手环数据可以跟手机同步了,智能音箱也可以播放熟悉的音乐.....

因为这个判断,华为的鸿蒙系统出现了,这是全球第一个可以全解耦的大型软件系统,他可以让不同的的设备自发现、自连接、省略掉了繁琐的设置程序,

这就是华为的野心,做物联网时代的软件操作系统!

当然,因为被美国孤立,鸿蒙系统目前只能先从自有终端(华为本身是世界上最大的智能手机生产商之一)开始搭载,先吃“自己的狗粮”,还有和国内的家电等厂商合作,建立自己的根据地,比如搭载鸿蒙系统的美的智能蒸烤一体机就已经问世了,九阳的豆浆机也在路上

按照华为的计划,在未来一年,搭载鸿蒙系统的华为自有设备过亿,搭载鸿蒙系统的第三方装机量也能过亿

06

小公司与大公司合作的时候,永远做的是人家看不起的脏活、累活、苦差事里藏着机会

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很大程度上是比拼数据量和计算能力,小公司面对谷歌、微软、脸书、阿里、腾讯、百度甚至是科大讯飞这样的人工智能领域的大企业,毫无优势可言,如何能赶上智能革命的快车,跳跃式的超越之前的那些巨头企业?

第一,人工智能领域创业的小公司不要一开始就想着做平台,而是集中一切资源在一个点上,掌握新技术的同时,把一个产品打磨好

第二,要利用好所有平台型巨头公司(华为、阿里、腾讯等科技公司)现成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工具,结合自己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去服务目前由于基因问题无法转型的拥有大量数据和资源的大公司(四大银行、运营商等传统公司)

第三,去干平台型巨头公司干不了的脏活、累活、苦差事,不去追求高利润,去追求成长率,需要的是耐心和不断的迭代

07

创业公司永远都会在偶然中有一个必然的机会

疫情之后中国技术发展突飞猛进,一定程度上归因于中美贸易和国际环境

如果不是因为有这些贸易和外部环境影响,不管是汽车还是手机相关的大量的大型企业,他们大概率不会愿意一上来就用一个创业技术公司所提供的核心产品

比如华为、小米、OPPO这样的手机巨头,如果没有外部环境,是不愿意用国内创业公司做出来的零部件的,凑巧赶上了,大家为了保护自己的产业链和产业链安全,就决定给这些新技术公司机会,让新公司的技术能进入这些最核心和最大的企业里,变成他们的核心供应商

08

对于全世界顶尖的科技公司而言,无论是美国的谷歌、亚马逊、微软等,还是中国的阿里巴巴、百度和腾讯,所谓的“ABCDEFG”已经成为标配

A是人工智能(Ai);B是区块链技术(Block Chain);C是云计算技术(Cloud);D是大数据(Big Data);E是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F是人脸分析技术(FaceID);G是5G技术(5G)

面对这些技术,华为采取的是一贯的“黑土地”策略——不做基于人工智能的应用,而是去做芯片和平台,“尽管傻一点,笨一点,但是可以持续。”

当然,芯片和平台也不止一家大的科技公司在做,华为在人工智能方面采用“全栈全场景”策略,所谓全场景,是指包括公有云、私有云、各种边缘计算、物联网行业终端以及消费类终端等部署环境;所谓全栈指的是技术功能视角,是指包括芯片、芯片使能、训练和推理框架和应用使能在内的全堆栈方案

很多所谓厉害的人,其实仅仅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老老实实地做他们该做的事情而已,单看每件事情是很难看出来他们厉害在哪里的,好像还有一些偶然性,厉害是靠无数个“傻一点、笨一点”可持续努力攒出来的

09

科技永远只是手段和方法,最终一家公司需要思考的,是解决客户的某个需求

第一步:小公司活下来是第一位的,在最开始的时候,客户需要什么,我们就卖什么

1987年任正非被骗200万后,被迫从南油辞职创业,在关税优惠特区深圳做向内地转口的贸易,什么都做,只要赚钱,保健品、减肥药、火灾报警器等都卖过

第二步:活下来后,定位决定一个公司的第一桶金,所以慢慢要开始选择行业赛道,聚焦了公司主营业务

1987年-1989年两年当中,小交换机的巨额需求急剧增长,国内无厂商供应,所以看准时机的任正非很快聚焦交换机作为公司的主营业务,并一举拿下了香港鸿年公司HAX交换机的代理权。

第三步:熟悉营销后,自行组装生产,建立自己的品牌,甚至研发自己的独有产品

1989年,任正非发现国内通讯厂商已经准备开始切入交换机生产,这些厂商将以低价切入市场,高价的国外产品将会被挤出市场,所以他根据自己建立的全国销售网络,采取采购散件的方式自行组装小交换机供应市场,同时建立华为的品牌

10

未来中国会出现历史级别的科技公司,虽然美国主导了全球的创新体系,但美国市场并不是理想的创新目标市场,因为过于工业化了

同一种创新,美国市场一试不行就直接死了,但中国市场除了有大规模的技术,我们还有一线城市、二线三线城市,还有四五线城镇,一线不合适,可能四五线就很受欢迎,而且一些中国试验成功的商业模式,因为市场的相似性,溢出到东南亚和拉美也能成功

全球的经济和创新中心正在向亚洲加速转移!

这个时代的主流技术驱动因素是数字化,包括ABCDEFG等等技术应用,有一些还处于非常早起的阶段

短期可以看得见回报的适合创业者探索商业机会的,在C端市场上,机会来自通讯、社交、娱乐、新消费、教育和医疗的数字化技术创新

在B端市场上,怎样帮大企业完成信息化和智能化,怎样帮小企业完成获客,怎样推动农业的数字化等等领域都有机会跑出新的大公司

作者:彭壮 

发表评论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