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投
二、随笔
01
今天中午吃完饭陪Rachel的高中同学聚了一下,度过了愉快的一个下午。
我记得我高一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说,一般而言,高中的同学是一辈子的朋友的可能性会大很多。
小学和初中都还没有成熟,高中是一个人真正建立自己价值观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碰到了一帮朋友就是非常好的人生体验了。
高中有一段共同的学习经历,成为朋友的要求其实不高,不求志同道合,但求都十分的友善就非常好了。
这次聚会体验又让我想起了八分之一秒法则,与老朋友久别重逢就是这样的心理体验。
02
一起吃饭,一起聊天也算是社交,但为什么感觉不到累?
主要是因为两个字:纯粹。
她们几个朋友就是那种一聊就忘记时间的感觉,这就是真正的朋友带来的情绪价值,可以让人进入心流状态。
Rachel的这位朋友Sara是典型的I型人格,I人的优势是静得下来,但其实也是需要一些E人来外部赋能的。
Rachel的另外一位朋友Nanako,是典型的E人,在高中的时候跟谁关系都好的那种,被称为小太阳。
Sara和老公在上海定居了,在一家外企做辅助驾驶技术的测试环节,来沙市洋码头逛了一下,Sara反而比较羡慕小城市的悠哉生活。
03
Sara的父母是四川人,晚上她父母家吃饭。
之前就听说四川人做饭好吃而且好客,今天体会是:的确如此!
我小时候在沙市遇到的四川人一般是工地上的包工头和泥瓦工,给我印象是很能吃苦,反正是比从湖南来的工人吃苦。
因为父亲是工程师,所以我也从小就会和来自四川和福建的泥瓦工打交道,会说一些那边的方言。
好几个四川的包工头后来都在荆州这边发展得很好,从包工头变成了小房地产商。
04
有很多名人都对四川有特别的喜爱,包括很多外国人。
比如《鱼翅与花椒》这本书就写了一个英国妹子扶霞,爱上中国饮食的过程,把英式幽默和四川人的幽默配到了一起。
再比如美国人司昆仑,和英国的扶霞一样,来了成都就深深地爱上了。
扶霞是研究成都的吃,司昆仑则是研究成都的城市史和行政史,写了一本《新政之后:警察、军阀与文明进程中的成都》,讲的是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在成都蓬勃兴起的城市化运动。
司昆仑在川大读博士的时候,他的辅导老师叫王笛,写了好几本关于成都这个城市的书,比如《茶馆》。
上次在宜昌吃的慈妈,就有点四川那边的感觉,有机会一定要去四川那边玩一玩,体会一下。
05
一说起成都,大家都是十二个字:“东西好吃,女娃儿好看,生活安逸”。
很多人都喜欢四川人,却说不出理由,顾衡老师说从托克维尔那里找到了答案。
托克维尔说,一种老的文化一旦被传播到另一个相对比较封闭的地方,它往往会被保存得更好。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描述的中国人是那样的可爱,他们既有谦抑平和的一面,也有幽默狡黠的一面;既有懦弱胆怯的一面,也有拍案而起勇于任事的一面。
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或者说我们中国人的道德行为准则,是千百年来用《论语》规训出来的。
那以前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脾气秉性呢?
一个好的中国人应该是什么样子呢?
这个问题,今天或许只能从四川人身上还能找到些蛛丝马迹了。
这也算是一种孔子所说的“礼失,求诸野”吧。
三、时间
无记录
——彭壮20240216